梁希若教授(1928-2014),195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,,期间结识了已经留校任教的杜应秀教授,结为伉俪。两人结婚后参加志愿军北上抗美援朝,到东北后在第一军医大学任教,1962年回到广州,在新成立的广州医学院微生物教研室工作,担任教研室主任直至退休。执教30多年来,梁教授在微生物教学和科研工作中,成绩卓著,为学校微生物学科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,赢得了师生们的赞誉,并得到国内外同行的推举,担任广东省微生物学会理事兼医学组组长、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微生物和免疫学会副主任委员、广州市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兼医学组组长等职务。1986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,1984年被评为广州市“三八”红旗手,是广州医学院授予的首批“有突出贡献的老教授”。
梁教授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、过硬的技术和满腔热情,日夜辛勤耕耘,取得了丰硕的成果,共发表科研论文43篇,其中有多篇论文获省市优秀论文奖。从1974年起,梁教授在免疫学特别是免疫调节剂如细胞免疫促进剂-转移因子和治疗病毒性疾病以及抑杀肿瘤的有效制剂-干扰素进行了深入研究,取得了突出成果。她以睿智的眼光提出了以教研室为基地,以免疫学为中心开展一系列科研活动。梁教授克服研究室人手少、科研设备严重不足,有些实验无条件做的困境,不气馁研究制备转移因子,经过不断探索,首先提出采用手术切除的扁桃体获取淋巴细胞制备转移因子,仅用半个多月时间完成了市科委攻关研制任务,首创扁桃体制备转移因子。随后又对不同方法制成的转移因子进行一系列物理、化学、生物学性状和体外免疫活性的研究,证明扁桃体转移因子具有提高病人的细胞免疫能力的作用,对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有关的疾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。梁教授一心扑在工作上,为了搞好科研她费尽心血。多年来,她没有真正过一个寒暑假,凭着这股拼命精神,很快攻克了难关首创扁桃体制备干扰素。1978年制备出干扰素粗制品,为了提高干扰素的效价,梁教授想方设法进行了上百次实验,终于于1981年10月在国内将自创的扁桃体a干扰素临床级纯化品试验成功,经专家鉴定,达到了美国NIH标准。经临床验证,干扰素对治疗一些病毒性疾病及恶性肿瘤如肝炎、肺炎、肝癌等有较好疗效,尤其是近期疗效较佳。该项研究获得1982年广州市科委科技成果一等奖、广东省科委科技成果三等奖、并获得1983年卫生部全国卫生科技成果甲级奖,《广州日报》、《羊城晚报》、《健康报》及广东电视台、中央电视台均相继报道。这项研究论文被当年在美国召开的国际干扰素学术会议采纳。
在教学上,梁教授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待教学。一次,她对课本上一个细菌分类方法产生怀疑,马上查找资料,最后证实是错的,及时改正过来。为了保证教学质量,梁教授坚持参加和指导教研室的集体备课、教学实验、辅导答疑、考查考试命题、改卷等工作,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。梁教授经常到图书馆查阅资料,充实教学内容,力求课堂讲授能反映本专业的发展方向。为了提高教学效果,梁教授十分注意以科研带教学,先后建立起免疫荧光技术、免疫酶联技术、单克隆抗体技术等,大大充实了教学内容。梁教授十分注意改进教学方法,思考如何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。她讲课内容丰富,深入浅出,层次分明,重点突出,深受学生欢迎。为表彰梁教授在教学中的突出贡献,1985年广东省高教局授予她优秀教师称号;1986年,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,梁教授领衔的免疫学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权。
作为学科带头人,梁教授有着远大的目标和宽阔的胸怀。她设法筹集资金,让教研室老师、技术员尤其是年轻人出去学习深造。每项科研获得成功,她总是与大家一起分享成果。梁教授不为名利,充分展现了一个科学工作者高尚的情操。